找到相关内容30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多识仁波切对网友错误知见的回复

    博大”。只有不懂佛法的外行,才将《俱舍》视为“小乘论”而轻视之。若说“小乘”,《四分律》才是真正的小乘律,但别解脱戒是佛戒基础,大乘弟子的皈依、十善戒、僧戒都依四分律。难道将僧戒视为“小乘律仪”而可以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10454308.html
  •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

    一期事毕,临入涅槃,诫勖弟子,及一切众生之遗嘱也。其文虽略,其义甚周。其令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,如尊重珍敬世尊,若能如是尊重佛戒,则是常在佛侧,无少间隔也。故曰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,若我住世,无异此也。次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1056640.html
  • 知恩报恩的孝亲观

    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戒。戒,梵语为尸罗,原是习惯义,反覆不断的行善,成为善的习性,而产生一种止恶向善的潜在力量,就称为尸罗。要养成善的习性,产生强而有力防非止恶的力量才是戒,若不能养成善的习性,只是将它...

    妙涵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4160198.html
  • 民国以来赴日留学僧

    僧学密。回国后,到处传密,曼殊(并非浪漫派的苏玄英,又名苏曼殊)佛学与国学造诣都很深,因看不惯王弘愿倒行逆施(收比丘为弟子,违反佛戒),遂发文而攻之,于是引起国内佛教显密的诤论。  初期东渡之留学僧,...

    东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5461783.html
  • 圣严法师: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?

    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,植物则不然。因此,杀生的界定,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。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,是因低级的鬼神,依草附木,以草木为庇护,为了慈悲鬼神,不使鬼神生嗔,故不去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0176176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认识佛陀的智慧·《因明与中观佛法系列讲座》

    的过程中,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佛陀的信仰,因此普遍难以生起对于三宝的深信皈依,遮断了一切向上之门。诸如深信因果、发心出离、向往解脱,以佛陀圣法为依、以佛戒为庄严、生生世世生于佛家、护持弘扬佛陀正法、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认识佛陀的智慧·《因明与中观佛法系列讲座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52910325663.html
  • 魔王摧毁佛教道场之绝招探讨

    规矩等,这也是在保护我们。试想,一个严守清净佛戒的比丘僧,连看女众的目光都必须小心,随时顾好自己的六根,以及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等,怎么还可能会帮女信徒按摩触碰、言行随便呢?甚至连开玩笑都不行啊!   ...之重要   佛教是慈悲又深具智慧的宗教,佛教也不是顺我者生、逆我者亡的“鸭霸”宗教。于学佛的生活中,难免会犯错或违背佛戒,甚至“破戒”,但违逆清净戒律后,于佛前真心诚意的忏悔是很重要的。   若是...

    果滨

    |降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0839073850.html
  • 《维摩诘经》中的人间佛教思想

    受戒的问题,解决好菩萨戒与具足戒之间的问题。  今天受持佛戒的过程中,佛戒受持的主体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类型,哪两种基本类型呢?就是居士和僧众。另外在戒律问题上,汉传佛教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声闻戒与菩萨戒并行...并无二致──都是为了度众生,都是为了解脱,都是为了成佛,这在佛戒四科中,即所谓戒法、戒体、戒行和戒相中,就是戒体。这正是《维摩诘经》中所体现的菩萨形象。也是这个时代对受持菩萨戒的居士的要求。从《...

    宏 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350609.html
  • 律仪基础上之人间佛教

    德法财,多由丧失,此佛戒之所以遮也。然佛时有酒,故独  戒之,今世毒品更有甚于酒者,皆在遮止之例﹔如红丸白面  ,鸦片烟草,以及足以习为嗜好之各种兴奋毒品,皆当禁绝  ,然后身心自然调善,欲趣菩提,如航海...罪恶故名遮戒,我佛独制。国法治  246页  罪不过一世,若犯佛戒受苦长劫。若能具足受持五戒,则已  为人间贤士君子矣﹗盖此五戒,若浅言之即世之五常﹕持戒  不杀则不徇仁而仁自着,守戒不盗则不崇义而义自...

    尘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270844.html
  • 佛制与唐律对佛教徒的约制力

    ,比如将戒  的构成,分为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四大科目。虽云不杀  、不盗乃至不饮酒,但这也仅是守世戒而非佛戒。(注1)  佛陀制戒的目的,是希望佛弟子如法持戒,如法持戒的  作用是为了增长功德,但... 三、比丘尼戒  四、比丘戒  五、菩萨戒  戒律之中,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的五条戒,是佛戒之中最简  单的项目,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,故称五戒为根本戒。无  论是八戒、十戒、比丘、比丘尼戒,乃至菩萨戒...

    赖建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3470862.html